繁体版 简体版
525TXT > > 诸天证仙录 > 吕祖百字碑浅释

养气忘言守

降心为无为

动静知宗祖

无事更寻谁

真常需应物

应物不要迷

不迷性自住

性主气自回

气回丹自结

腹中配坎离

阴阳生反复

普化一声雷

白云朝顶上

甘露洒须弥

自饮长生酒

逍遥谁人知

坐听无弦曲

明通造化机

都来二十句

端的上天梯

以上为吕祖百字碑,以诗歌的形式,述说丹道的程序和法理。为历代丹家所重视,下面个人根据多年研究的一点小心得,小小浅释一下。

1,养气忘言守。

化自谭子“忘形以养气,忘气以养神,忘神以养虚”。

若深索其源,则可索至庄子~“罢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形同大通”之句。

若再继续追溯,可索至上古真人广成子授黄帝长生诀~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”之句。

聪明者,非指思虑智慧,耳听为聪,目视为明~罢黜眼耳也。

庄子寓言有云:混沌开七窍七日死。~即寓意人之元气生命力,自七窍而泄露也。

故养生之要,首在吝惜元气,勿多消耗泄露也。

老子云:吾有三宝,一曰俭,二曰慈,三不敢为天下先。

又云:治人事天,莫若吝。

魏伯阳真人云:眼耳口三宝,闭塞勿发通,真人潜深渊,游浮守规中。

黄庭经云:神仙道士非有神,积精累气成其真!

列子云:至人居若渊,行若械。

夫子云:刚毅木讷,近仁!

以上先贤,皆告诫后世学人,养生首要在爱惜精气也!

俗语亦云:是非只为多开口,烦恼皆因强出头!

其中之理,宜细思!

2,降心为无为。

降者,降服也。

《金刚经》云:须菩提,云何降服其心?~应无所著而生其心!

老子云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
此句总告诫后人~学习用加法,养生用减法罢了。

3,动静知宗祖。4,无事更寻谁?

清净经云:夫道者,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~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,浊之源,动者,静之基。人能常清净,天地俱悉归!

此句大抵是说~学养生要知道元气和万物演化的原理,要确定宗祖。大道不出阴阳动静之外,除了这个,还应该追寻什么呢?

5真常需应物。6应物不要迷。

大抵告诫后人,养生须向镜子学习,有物必应,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,心中无痕!

绍昙和尚云: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生好时节!

讲的便是此理。

所谓学道不学道?学个镜子照……道家自古就有鉴形法,密宗有镜观法,都和镜子扯得上关系。(当然这个没师父教,千万别轻易尝试,瞎搞容易出事……这里只是举例说一下镜子和养生的关系。)

盖因人之真性,无名无象,无形无质,世人难见,所见者唯情志也,性情~体用而已,故制情即是养性!

夫子云:求喜怒哀乐于未发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!

7,不迷性自住。8性住气自回。

明悉制情养性之理,则自然待人接物,不有不谐。

今如镜映物,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,虽迎来送往,却无一痕在心。心无成见,自然喜怒哀乐皆发自中和,五志七情不妄动,凡动皆天然中和矣。

情志与真性本一体,情为性之用也。情动性亦动,情定则性亦定。性定心必平,心平气自和~故曰性住气自回。

当代大儒文怀沙老先生,生平最爱讲“正清和”。其中之理,吾等学养生之人,宜细思之。

9,气回丹自结。

丹者,元气圆满无亏也。心平则气和,气静则神逸,自然气血和融,阴平阳秘也。养生之效,已不假施工,自然功成矣!

以上是吕祖述~养生应该如何应对外缘的理法和效益。

到10腹中配坎离,以及以下,则讲述内修之理法效益。

坎离者,水火心肾也。

盖因常人心思灵动缥缈,如风中柳絮,无时无刻不在散发。精气则无时无刻不在泄露消耗。故成水火未既之象,故需明了上节“定性则气回”之功用。

收视返听~外溢之精神使之内敛,散乱之元气使之有序。此即心肾交,水火既济之理法效益也,故曰腹中配坎离。

以下~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